转载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352790618919272969/
原创 2024-04-01 15:04·禾珯茬
《血溅玄武门》系列第五篇,聊聊参与“玄武门之变”功臣的下场。
玄武门事变后论功行赏,长孙无忌、尉迟恭、侯君集、房玄龄、杜如晦的功劳都排在第一等;秦叔宝、程咬金、张公谨、高士廉、段志玄也在功臣之列。
那么,这些人最终的结局如何呢?

一、
先说长孙无忌!
唐太宗李世民死后,大唐的最高权力出现一段时间的真空。于是,高宗李治和长孙无忌集团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6年的权力争斗。
长孙无忌集团太强大了,一心想着要架空李治;李治要想成为掌握实权的皇帝,就必须搬开这块巨石。
随着斗争的白热化,朝堂被分为两派:
一派以许敬宗、李义府为代表的寒门出身的科举官员,他们长期受到世族官员的压制,与长孙无忌集团有着天然的对立性,自然倒向皇帝那边。
另一派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世家大臣,他们大多出身于名门世家,依靠祖先的荫庇入朝为官,打心底就瞧不起寒门出身的官员。
显庆四年(659年)四月,洛阳人李奉节告发韦季方、李巢结党营私,许敬宗将此事牵连到长孙无忌。李治趁机下旨夺去长孙无忌官职,贬为扬州都督,发往黔州安置。
七月,在李治的授意下,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裁。
玄武门之变的首功之臣,就这样屈死在流放途中,终年64岁。长孙无忌死后,家产被抄没,亲属也被流放岭南。
至此,高宗初期皇帝与元老重臣的斗争,以李治大获全胜,长孙无忌集团覆灭而告终。
15年后,李治为长孙无忌平反,追复其官爵,陪葬于昭陵,爵位由其曾孙长孙翼承袭。
二、
同样是大功臣,尉迟恭的结局就挺好的。
玄武门之变后,尉迟恭被授予右武侯大将军头衔,赐爵吴国公,实封一千三百户,同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杜如晦待遇一样。
尉迟恭自以为是大功臣,还多次救过李世民的命,完全不把他人放眼里。
见谁不顺眼就怼谁,连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杜如晦等宰相也照怼不误,可谓是人品极差,朝臣唯恐避之不及。
为了朝堂稳定,李世民只能将尉迟恭赶出京城,当个一方统帅。
从贞观六年到十三年间,尉迟恭就先后任同州刺史、宣州刺史、鄜州都督、夏州都督,基本上是两年换个地方。
李世民想通过这种方式,磨一磨尉迟恭的脾性。
同时也是在提防着尉迟恭,武将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容易形成自己的“小团体”,进而滋生出非分的想法。
特别是像尉迟恭这样的,他可是“玄武门之变”的全程参与者,对其中的门道非常清楚。他要是想造反,那也够李世民喝一壶的。
经过多年的折腾,再加上“老同事”侯君集因太子谋反案被杀,尉迟恭渐渐看清了形势,知道想要善终只有勇退一条路。
贞观十七年(643年)二月,尉迟恭上表请求回家养老,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退休生活。他整天沉迷于研究仙丹制作,挖池扩建楼台,偶尔搞些音乐自我娱乐,不再跟外人交往。
高宗显庆三年(658年)十一月二十五日,尉迟恭在家中去世,享年七十四岁。
唐高宗李治为他举行悼念活动,三天不临朝理事,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。并下诏追认为司徒、并州都督,谥号为“忠武”,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。
三、
侯君集是事变功臣中,下场最惨的一个。
贞观十七年(643年),侯君集被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,被判处死。
临死前,侯君集向李世民请求道:“请给我留个儿子吧!”李世民同意了,将其妻儿流放岭南。
侯君集造反的心思,李世民早就知道了,但一直未采取行动,反而通过暗示和敲打,希望侯君集能自己醒悟过来。
贞观十三年(639年),侯君集奉命征讨高昌获胜后,在未奏请李世民的情况下,就将一些没有罪的人发配,又私自将高昌国宝物据为己有。
这可是皇帝才能施行的权利,你侯君集越主代袍是想造反吗?
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,他又纵容手下兵卒大势抢夺;班师回朝后,李世民就将其下狱,很快又给放了出来。
李世民有功不赏,对侯君集既是一种保护,也是一种警告。当时,御史纷纷弹劾严惩侯君集,李世民必须要做个姿态才行。
事后,侯君集并不领李世民的情,反而心生不满。
贞观十七年(643年),张亮被外放任洛阳都督时,侯君集就私下怂恿他起兵造反。张亮表面应和,转身就将这事告诉给了李世民。
李世民对张亮的作法很满意,说:“这事先不要伸张,这些话侯君集只告诉你一个人;没有确凿证据就拿他,到时他死不认账,你也拿他没办法的。”
于是,李世民将这件事暂且放下,对待侯君集还是和以前一样。
李世民给了侯君集两次机会,可惜他都不懂得珍惜,最终落个身首异处,家破人亡的下场。
四、
房玄龄和杜如晦是“玄武门之变”的主要策划者,两人虽未亲自参与行动,但对整个事变的成功,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李世民即位后,任房玄龄为中书令执掌中枢,杜如晦拜为兵部尚书。
贞观三年(629年)二月,李世民任命房玄龄为左仆射,杜如晦为右仆射,共同参与朝政大事,大唐初期的典章制度大都由他二人亲自制定。
世人皆言“玄龄善谋,如晦能断”,成语“房谋杜断”就是这样来的。
可惜天妒英才!
一年后,正直壮年的杜如晦突然染病离世,终年四十六岁。李世民为此大哭不止,三天不能处理朝政。
杜如晦死后,李世民对其家人依旧很照顾,各种封赏不断。无奈家门不幸,10年后儿子杜荷因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杀,杜家也因此没落。
同样,房玄龄家门也出了个逆子。
贞观二十二年(648年)七月二十四日,房玄龄与世长辞,终年七十岁。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,追赠太尉,谥号“文昭”,陪葬昭陵,后又赐配享太庙。
房玄龄死后第四年,次子房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谋反;房遗爱被处死,公主赐自尽,其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。
杜如晦和房玄龄一世的英名,最终都败在不孝子孙手中,可见子女教育的重要性。

五、
秦叔宝是否参与“玄武门之变”的具体行动,历来都是有争议的,不同史书的记载都不一样。
据《旧唐书—秦叔宝传》记载:“六月四日,从诛建成、元吉。”
这句话说得很模糊,并没有说清楚秦叔宝是进入玄武门参与行动了,还只是在外围打掩护。
事后论功